[摘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会为西部旅游业跨越式进步提供了条件,但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和产品研发中的问题则成为了这一策略推行的障碍,为此,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手段,促进西部旅游业跨越式进步。
[关键字]旅游业;跨越式进步;西部区域
跨越式进步是西部旅游业进步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如果指进步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期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从实践看,这一模式具备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比如,在90年代以前,云南还是一个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业规模弱小的边疆省份,而在“九五”前4年,云南国际旅游收入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越20%,大大高于全国12.7%的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截止到1999年底,云南接待国外旅游者人数居全国第6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7位,拥有涉外旅游餐馆数居全国第2位。旅游业已成为有力促进云南社会经济全方位进步和迅速增长的主导产业,90年代云南旅游业所走的就是一条跨越式进步的道路。
西部大开发的推行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进步带来了进步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策略地位的形成,但,西部旅游业要达成跨越式增长需要第一克服制约具增长起步的障碍原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备针对性的策略举措。
1、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进步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观念滞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达成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进步,势必要达成旅游要点产权主体、市场买卖主体和开发经营方法的多样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第一要进行观念的革新。
西部旅游业现在高本钱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进步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现在西部区域旅游业进步仍在走与东部区域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点,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是什么原因在于,西部经济进步落后,西部区域国有经济改革进程常见慢于东部沿海区域,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进步势必需要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体制革新不足
面对开放、多样化、角逐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进步需要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达成规范革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现在旅游业体制革新的节奏缓慢。
在企业规范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根据现代公司结构模式打造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效果,反而增加了机构数目,减少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进步策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尚有较大差距。表目前: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致使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遭到政府种种保护,致使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角逐,减少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没办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导致欺客、“宰客”的现象仍很多发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后舍弃旅游计划。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进步的物质基础,由于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只源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源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将来,西部区域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变,但与旅游产业如火如荼的需要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以陕西为例,陕西内铁路营业里程平均每平方公里0.013公里,低于湖北、河南等中部相邻省份,贯通南北的干线铁路还没打通,一些铁路长期处于超饱和状况。陕西公路网不健全,全省公路密度只有21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密度比东部少13公里。西安与周围城市,如太原、武汉、重庆、成都、银川等之间的公路交通大通道还未形成。全省高等级公路只有332公里,二级公路2469公里,全国排名24位,上述情况紧急制约了陕西达成旅游强省的策略目的。而西部其它一些省份的状况甚至更差,如甘肃敦煌这一世界知名的景点就囚交通小便而使旅游经济效益遭到严重干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于西部现在尚未打造多样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途径,投资紧急依靠政府。
商品结构单一化
西部区域旅游资源具备突出的多样化特征,具备开发多元旅游商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区域对旅游资源开发借助很不足。在东部区域,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品和特种旅游商品并存的多样化商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商品仍以观光旅游商品为主。即便在观光旅游商品中也仍存在着很多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点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导致旅游商品间的特点没办法形成互补效应,商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降低。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角逐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
1999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际旅游的总收入为13.589亿USD,仅占当年全国国际旅游收入的9.6%,只等于广东国际旅游收入的41%,北京的54%。
综上所述,西部区域旅游产业达成跨越式进步需要克服上述4个主要障碍,克服这类障碍,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大家需要预防在进步规划中对旅游产业进步的速度、规模及用途的过高预期,防止由于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其次,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西部区域社会经济进步的推进用途,充分认识旅游业进步在西部中的要紧地位,克服障碍原因,积极促进西部区域社会经济的全方位进步。
2、达成西部区域旅游业跨越式进步的对策
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进步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赖打折政策,依托国际市场,飞速得到了进步,因此,旅游业是国内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在西部旅游业进步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因为西部经济进步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进步中存在着常见的依靠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进步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为此,应当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进步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飞速发展。
区域间的不协调性是包含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进步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进步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己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商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借助中达成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进步,进而促进自己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进步。
因为一些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区域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纵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导致区域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调查报告指出,国内西部区域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导致的直接损失等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常见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国内旅游业进步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只危及自己进步,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区域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预防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去控制现象。
打造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达成规范革新
1.打造、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勉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旧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推行现代企业规范可以使旅游企业在规范上达成革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进步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需要与现代企业规范的打造相同步方能获得目的成效。
2.进一步打破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旧体制,打造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要达成高效持续的协调进步需要有赖于一个高效的管理部门运用市场化方法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规范、指导和控制。这就需要管理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责,改变管理职能扭曲的现实情况。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进步要提升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需要打破行业、区域的限制,以达成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区域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权的首要条件下是没办法达成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法优化的首要条件。
在产业管理方面,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区域、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点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拟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方法的推行,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大家所强调的加大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涉”,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己应有些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革新是达成旅游产业进步策略目的的首要条件条件。
拓宽多样化投资途径,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途径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法:一是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含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进步,其次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二是可以使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法,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方位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三是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打折政策和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工具的革新和筹资方法的改进等是第一应采取的举措。
突出资源特点优势,达成旅游商品多样化
具备“世界历史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海量美誉的西部区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时候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西部区域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进步特点商品创造了优越的首要条件条件。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点经济,西部区域应当伴随国内旅游需要的渐渐成熟,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的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依据自己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拥有比较优势、自己特点鲜明的旅游商品,在体现特点中达成商品多样化,在体现特点中达成与东部区域的互补效应,为达成跨区域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户资源推荐、联合营销等创造条件。达成商品的多样化的同时,要努力提升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达成商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商品结构并提升西部旅游商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努力再开发出像“秦兵马俑”、“九寨沟”如此具备世界影响的旅游绝品来,铸造出21世纪西部旅游业辉煌进步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李树民.西部旅游业达成跨越式进步的可行性剖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1,:22—27.
[2]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借助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2000,:85—89.
[3]陈嘉桢,世纪伟业[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